這是一間位處上海腹地的高層公寓,也是業主Laura和設計師Shirley兩位女性共同創作完成的一處自由之地。在充分敞開且充滿呼吸感的空間里,時間、回憶、情感與藝術觸手可及又肆意流淌,以洗練的“骨架”與豐沛生活勾勒出獨屬于Laura的松弛日常。 陳沐佳,Laura?Chen,理工科背景,曾在時尚、廣告創意行業、科技創新領域任職,現為廣告公司創始人及人文科技環保潮牌Inert?Plan主理人。個人對建筑、軟裝有濃厚興趣,因為對當代藝術的熱愛開啟藏家生涯并開過畫廊。 董雪蓮,Shirley?Dong,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后旅意深造,取得Domus?Academy室內與居住空間設計和英國威爾士大學的建筑室內設計雙碩士學位,在米蘭工作和生活多年后,回國創立了八荒設計。作為主理人,中西文化的生活經歷,使她能更細微地理解、提煉和整合東西方文化中的審美和價值,并結合當代語境,雕琢出更經久、耐人尋味的設計作品。 從細節出發,由收藏決定家的基調 濃郁的藝術氣息從出電梯就包裹著每位到訪者,電梯廳右側的墻面上懸掛著藝術家耿旖旎作品《一個叫A的朋友》,下方放置著于航的影像裝置作品《海岸線》。換鞋長凳與客廳的餐桌均出自八荒設計的家具品牌“草字頭”,此外它也是一個燈光裝置,在入口作為迎接歸家的夜燈。 走進Laura?家,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會先越過前廳,落在大多數時間敞開的移門后方、整墻高的人物肖像畫《走在哈克尼區》?(Walking?in?Hackney.2.2016,Julian?Opie)上。“其實你不覺得最左邊那張很像我自己嗎?”?Laura一襲黑衣站在幾乎一比一的畫布前點兵點將,“這個像我二姐,這個像大姐的小孩,這是大哥的小孩,這個像我老爸……”?藝術、生活與情感的流動交織總會輕易將她擊中,她坦陳就是這樣隨意又“膚淺”的直白理由讓自己在藝術博覽會上對這幅作品動了心,也在無形之中為這個城市高處的單身寓所奠定了精神基調,真實且溫暖。 由客廳望向餐廳,角落一側的窄墻上懸掛著藝術家尹秀珍于2011年創作的作品?《In?a?Word?No.065》。 客廳一隅,兩幅小畫來自藝術家凌小童,右側單人椅來自Zara?Home。 2021年因為公司搬遷,Laura?決定從郊區搬到離公司不遠的市區,在此之前的十幾年,她已經習慣于在郊區住所、公司、機場之間三點一線、全國奔波的生活節奏。理工科畢業,先后進入時尚、廣告和藝術行業,開過畫廊,也創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住大房子”是在上海白手起家的外地女孩給自己的勛章和獎賞,直到她發現“住在別墅,人在三樓甚至不愿到二樓來喝茶,你使用的區域不過也就那么大”。 餐桌另一端的會客廳,相對更私密,移門關閉時可作為臨時客臥,打開狀態下則開敞連通。T28餐桌來自草字頭;餐椅來自Bottega?Veneta;老式置物柜上擺放著藝術家Bruno?Catalano的雕塑作品《Laura?Lou》,旁側臺燈由OMA設計,來自Viabizzuno;藝術家Julia?Opie的《走在哈克尼區》是全屋的吸睛點。 再后來,當背著布袋子,穿著淘寶買的牛仔褲也能從容出入各種場合,日漸豐盈的自信與從容讓她終于學會做減法的生活哲學,住所亦是如此——?刪去大部分時間被閑置的儲物間、客房,這次,她只需要一間完全屬于自己的房子。 三房改一房,家是她的試驗場 全屋格局開敞后,連續的大空間保留不同區域適當的中心性,形成洄游路線。客廳、會客室和開放式中島廚房,每處空間以一個家具為中心形成島嶼性,人的活動和對話圍繞這些“島嶼”自由展開。 帶設計師Shirley參觀了三室一廳且層高有限的傳統戶型后,她說:“我們先拆光再說吧。”?這種充分的信任和“隨便調格局”?的自由度無疑是難得的,Shirley于是以主人的生活方式入手設置動線,以充足的光照和無限延伸的空間感作為關鍵詞重新布局,將南面的原主臥室打開,融入客廳形成一整個南向開敞大空間作為起居室。 由會客廳望向餐廚區域,除去火山巖和木材包裹的墻面外,設計團隊將天花敲到原始狀態,只在裸露的樓板上粉刷涂料,為空間增加輕盈感。 北面兩個房間合并成更加安靜私密的主臥,最終改造成通透開放的一室一廳。?此外,設計團隊在主要空間的垂直邊線上都挖出一條細長凹槽,以鏡面、玻璃、燈帶的方式讓空間延伸,具備足夠的透氣性。縱向則將天花敲到原始狀態,只在裸露的樓板上粉刷含細微反光的涂料,為空間增加輕盈感。 由廚房看向餐廳,餐桌由一塊黃銅和兩片半透明的樹脂板插接,再與實木桌面隼接,桌面露出精致的銅線,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色留下歲月的痕跡,是八荒設計為Laura定制的特別版;墻面放置藝術家蔡澤濱的作品《支點》,餐桌一側放置著藝術家胡尹萍制作的可移動式“獨輪車”作品《媽媽說,我們不看書,我們只是印廠搬運工》。 工作日的上午,?Laura會吃好早餐再出門,一上午的時間都會在客廳度過。占據中心位置的餐桌和灰色組合沙發以垂直角度排布圍合出兩個活動區域,簡潔素凈的家具、擺件之外,兩件中幅畫作——藝術家郝澤成的亞麻布面油畫作品《森林奇妙屋》和蔡澤濱的作品《支點》占據視覺主位,與兩位女性藝術家胡尹萍、尹秀珍的編織作品安靜對望。 客廳以長餐桌和灰色組合沙發排布圍合出兩個活動區域。沙發來自Living?Divani,由Piero?Lissoni設計;茶幾來自Glas?Italia,桌面上放置著Inert?Plan蠟燭套裝工業感十足,其靈感來源于城市中的腳手架;墻面擱架上擺放著藝術家郝澤成的油畫《森林奇妙屋》。 客廳茶幾上擺放著Laura創立的藝術蠟燭品牌Inert?Plan“坊磚”藝術香氛造型蠟燭。 實際上在設計過程中,Shirley?就拿到了所有作品的清單和尺寸,但并沒有規定每一件的位置,而后幾乎每次她來做客,家中藝術品的陳列都在不斷變化。“?每樣東西都一直在這個聯通的空間里流動。”這也正是她樂于看到的,因為人是會變化的,她希望盡可能留給空間肆意成長的自由度。 由會客廳望向餐廚區域,除去火山巖和木材包裹的墻面外,設計團隊將天花敲到原始狀態,只在裸露的樓板上粉刷涂料,為空間增加輕盈感。 唯一一件固定作品便是文首介紹過的、藝術家朱利安?奧培(?Julia?Opie?)的都市人物肖像畫。冬天陽光好的時候,Laura會在這里度過整個下午,作品畫面上人來人往與空間的流動性相合,也提醒她時常給家里打個電話。 會客廳區域。朝向窗的一面墻上是藝術家周力的作品《抽象》,右側為陳麗同的藝術裝置《脊柱》,沙發同樣來自草字頭,白色置物桶來自Liaigre。 沙發與餐桌一樣將透明元素嵌合在榫卯接口處,從邊緣延伸出一條窄長的“邊幾”,方便隨手擺放小物件。墻角的燈帶亮起時,香港女性藝術家陳麗同藝術裝置《脊柱》的剪影會投在一側墻面上。 在城市高處,擁抱時間與回憶 在開放廚房的一側是火山巖墻面和不銹鋼酒柜,兩種材質形成拙與銳的對比,酒柜來自嘉格納GAGGENAU;另一側木色墻面上隱形中軸門后就是私密的主臥,柜上蠟燭來自Inert?Plan;墻面懸掛許宏翔作品《逍遙Wander》。 即便在家做飯的頻率不算高,Laura?也希望充分享受做飯的愉悅感。將長桌擺在窗邊后,原先餐廳的位置成為包含中島、酒柜、定制櫥柜的開放式廚房。一早一晚,她在這里做咖啡,也和朋友們喝酒聊天。 島臺上方咖啡機來自飛利浦,Laura習慣在每天清晨為自己做一杯提神咖啡。后方置物架上陳列著她在莫干山旅行時向農民買來的手編竹篾提籃,藝術家于航用東北礦石、隕石制作的裝置作品《19赫茲》,農村燒水的銅罐等。 柜子同側、島臺背后的置物架上陳列著她在旅行中遇到的“寶貝”們?——?莫干山旅行時向蹲在路邊賣雞蛋的農民買來的手編竹篾提籃,上面還有農民的名字“潘順和”;藝術家于航用東北礦石、隕石制作的裝置作品《19赫茲》;農村用繩子吊著燒水的、漆黑的銅罐…… 穿過開放步入式衣柜和右手旁的主衛來到主臥區域,窄窗里是主衛淋浴空間。 主臥整體采用無吊頂設計,燈帶盡可能藏在周邊,局部點綴以藝術性光源,烘托溫馨的居家氛圍。寬大松軟的床來自Living?Divani;上方是藝術家遲群的布面油畫作品《兩條線-淺灰》。 她喜歡一切粗糙的、留有手工和使用痕跡的藝術創作和老物件,除去這些,還會將藤編的斗笠、帽筒、以前老家的孔雀牌電視機放在辦公室,將哥哥姐姐不喜歡的、“舊兮兮”的老物件當做寶貝收著,附著之上的是關于江南故鄉農村的記憶,也是她在懵懂年紀就從母親修長粗糙的雙手中獲得的,對于無關精致卻充滿溫度與力量的美的感受力。 臥室里簡潔的燈光設計打造安靜的環境,床邊Nagato邊幾來自Liaigre;上方Sul?sole?va燈具由Neri&Hu設計,來自Viabizzuno;右側墻面懸掛著周陽明在2020年創作的亞麻布油彩作品《庚子年二月初七》。 在她看來,設計也是將時光重合、在生活里留下痕跡的過程,她因此保留了實木餐桌粗糙的肌理,甚至裝修過程留下的墻面裂痕,讓他們在晨昏往復的撫觸中融入過往,也在經年累月的陪伴當中將每一個當下書寫進新的記憶。 |